松花江上望江南——第六届江南文化论坛综述做这些简单的事情,也可以让国学经典播种下优质的基因,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成为行业的翘楚。
第六届江南文化论坛日前在长春举行。以“松花江上望江南”破题,主办方的立意可谓独辟蹊径。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北方文化、中原文化直下南传,与南方文化碰撞、交融,成就了江南文化的丰富与包容。“对江南文化的叙述与认知,会因观照立场的差异而大有不同。借镜他者,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东北的率直浑厚、刚毅豁达,江南的温柔旖旎、恬淡悠然,体现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张力,各自的文化特质因强力比照而越发鲜明。有鉴于此,论坛从文化、文献、文学诸层面,从江南与东北、周边看江南、江南之建构等论题切入,借异域视角,从地域差异性中体察文化包容性,于文化交融中研究差异,聚焦江南文脉的传承发展,提炼和解释蕴含在文化中的精神标识和思想精髓,探寻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此次论坛主办方之一、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的陈玉兰教授的一席话,将江南文化论坛近年来一直在移动,从长三角地区到西南贵州,再到荆楚黄石,现在又移师东北长春的原因娓娓道来。
“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江南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孕育着水乡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承载着华夏大地几千年的精神与文脉。研究审视江南文化,对于探索中华文化品格与审美具有重要意义。”主办方之一、吉林大学文学院的沈文凡教授亦将该学院参与主办的初衷表达得很清晰。
但凡古代诗人词客,不管出生何地,都有挥之不去的江南情结。山西的白居易盛赞“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陕西西安的韦庄讴歌“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眉山的苏轼则向往绝尘的安宁,念叨着“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直接以江南山村为灵魂归宿之地。中原、西蜀人尚且如此,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南本土人对江南的依恋就更不必说了。宋代江西黄庭坚的《江南》诗云:“梦寐江南未得归,清波鰞子上钩肥。五年身属官仓米,输与渔人坐钓矶。”江南是诗人魂牵梦萦之地,是任高官厚禄也诱惑不了、替代不了的乡愁。可见,江南早已不是江南人的江南,而是中国文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江南不仅是空间方位、地理区域,而且是文学的文化符号、意象空间,她集中了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的一切美好想象。人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江南。在众人的认知里,江南是欸乃声声的小桥流水,是小楼夜听的杏花春雨;是酒旗招展的雕梁画栋,是耕读传家的篱落柴门。江南是男儿出门时腰佩的龙泉剑,是小红低唱时“我”吹的尺八箫。江南属于天姥山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李白,属于八咏楼头气压江城十四州的李清照;属于西子湖畔立马吴山第一人的完颜亮,属于西施故里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瑾;江南是山阴道上曲水流觞的书圣,是南湖水中扬帆启航的红船……
论坛主办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的胡晓明教授寄语语重心长。他说,东北因为清代宁古塔事件而成为江南文化的辐射点,不但因为这个事件中所包含的文人生命故事与厚重友情而名垂青史,而且因为江南文化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不仅是属于江南的也是属于中国的,不仅是属于古代的也是属于未来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江南文化需要跨界,跨出史学与文学,古典与现代,甚至中国与东亚。论坛的议题与进展,印证着胡晓明教授的期许。
此届论坛的收获是丰硕的:
江南文化研究是开放的。由从江南看江南,到从中国看江南,给了参与者信心与希望:江南文化研究观照亚洲,走向世界已经不远。因为江南不仅有陆地上水的流动性,也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区域,江南文化不仅有背倚内陆的对内传导辐射的内驱力,也有海洋般的对外开放性。江南不仅是江南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这正在成为共识。论坛选址的变化,意味着江南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方向的转变、研究方法的创新。大会主题报告中,沈文凡先生由中国的地景诗而联想到韩国、日本同样以江河为界的地域文化,言及韩国、日本的江南,言及中国的地景诗对亚洲地景诗的影响;严明先生在评议马大勇教授讨论网络词坛重镇留社词人群的时候,联想而及日本当代的俳句创作。高玉海教授的论文论及江南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这些都表明江南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不仅仅在国内,同时也启示研究者应将国际视野、比较研究纳入中华文化以大江大河为天然界限的研究体系。
江南文化研究的学术力量正在凝聚,正在形成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研究队伍。相比往届,第六届论坛有更多江南地域以外的学者参与,尤其是东北、西北、华南的学者的参与,彰显了文化江南幅员的广阔,江南文化辐射之广远。至于今后,主办者正在酝酿新的构想,江南文化论坛可以继续移动,进行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办到淮扬去,去回望一下南北文人的诗社文会;也可以沿着众多江南流人的足迹,办到更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古塔,或是陕西蓝田、新疆伊犁,研究江南的流人文学文化,同样还可以去其他各地探讨江南的移民文化。
江南文化研究的多样性进一步彰显。此届论文选题丰富多样,学者提交的论文,论题涉及文学与艺术、学术与文献、社会与经济等各个方面;选题既立足于江南文化的地域个性,又放眼于中华文化的整体宏观;在研究中,既注重时间上古今源流的纵向探究,又注重空间上区域内外的横向比较;既重视传统文化意蕴与精神的探析与研究,又重视当代文化价值与意义的阐释与重构,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于松花江上眺望江南,是回首过去,亦是展望未来。她是江南文化研究进程中一个有历史意义的驿站,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江南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境界由此呈现。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作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点研究基地,该中心积极开展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近年来发起举办了五届江南文化论坛,在推动长三角学术文化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促进江南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